来源:学习力教育中心  作者:佚名

  第一种学习重病:学习时不能够多些疑问。即学不多疑,习不多问。你扪心自问,听一门课,看一本书,学一个学期,修一个专业,上这么多年学,你发出了多少个怀疑?提出了多少个问题?学习到了现在,你自己还依然患有这一种学习重病吗? 

  第二种学习重病:学习上不向往广阔的知识。即学知不广,习识不阔。你有没有认为自己是理科生?或者认定自己只是文科生?有多少个学生立志向往:在学习知识上兼修文理,贯通古今,跨越中外?在你自己或者你身边,你见到过有如此志向的学生吗? 

  第三种学习重病:学习中没有用良好的方法。即学无良方,习无好法。要发现、探索、获得知识,需要有疑问,而要消化、加工、利用知识,就必须有方法。应试教育下的学生,重知识学习,轻方法采用;即使讲究方法,也是重学之方,而轻习之法。 

  第四种学习重病:学识了却没有时常去习做。即学不时习,识不常做。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比较,往往评为学识好,习做差;理论水平高,实践层次低;知识竞赛强,操作素质弱。在学习上,你有没有:只会学不懂习?虽有识不会做?理论脱离实际?等等症状? 

  第五种学习重病:学好了却不能够成为技能。即学不成技,习不为能。你有没有经常说过类似的话:学完了,又交回了老师;考完了,就还给了书本。你学到的,习得的,却成不了自己身心的技能,因而很快就遗忘或丢失了。学习成为一种人生的浪费。 

  第六种学习重病:学习过程固执有门户之见。即学固门见,习执户见。作为中国学生,你难免困于门户之中。古代,孔老墨诸子,各有门派门户;儒道释各家,自有门墙门庭。在当代,姓社姓资,唯物唯心,科学宗教,理科文科,学院江湖,都会形成门户之见。 

  第七种学习重病:学习结果不可以导致实用。即学不结实,习不致用。你发现没有?中国学生的大量学习及其知识,其实都是无果花,只见开花,没有结果。学非所需,习非所用;学业等于肆业,毕业等于失业。所学习的,对社会无用,于人生无效。 

  第八种学习重病:学习主体并没有情理交融。即生无情趣,学无情商。在迄今为止的学习生涯中,你有没有,并且有多少是带着愉快高兴、怡然喜悦的情趣,欢笑欣慰、心满意足的情商,去看书?去听课?去复习?去考试?去升级?去高考?去读研? 

  第九种学习重病:学习主体间没有教学相长。即生师相疾,学教相病。学生与教师,学习与教育,两者之间远达不到互补互动,互帮互助,互惠互利。你不觉得吗?患病的老师教授患病的学生,重病学习接受重病的教育,只能形成互相患疾染病的恶性循环。 

  作为中学生,请你自检自查一下,上述九种学习重病,你患有其中的哪一种?哪二种?哪三种?哪四种?哪五种?哪六种?哪七种?哪八种?还是九种全都患有? 

  为什么说这九种都是学习上的重病,而不是轻病呢?这是因为: 

  ――学不多疑,习不多问的学生,会丧失你自己的好奇心,求知欲,探索感,提问力。 

  ――学知不广,习识不阔的学生,会妨碍你自己实现博学广知,学习通达,知识圆满。 

  ――学无良方,习无好法的学生,会形成你自己学习消化不良,加工不了,利用不到。 

  ――学不时习,识不常做的学生,会退化你自己的投入身,实行欲,操作感,执行力。 

  ――学不成技,习不为能的学生,会导致你自己容易遗忘遗失,耗费浪费,浮夸浮躁。 

  ――学固门见,习执户见的学生,会局限你自己的开放心,进取身,全面观,立体感。 

  ――学不结实,习不致用的学生,会造成你自己学习失效无果,不实无用,有损无益。 

  ――生无情趣,学无情商的学生,会引发你自己陷入枯燥乏味,冷漠无情,疲倦辛苦。 

  ――生师相疾,学教相病的学生,会衰竭你自己学习的生师运转,学教动力,良性循环。 

  正因为患有上述这样的学习重病,当代中国学生,非常普遍地严重缺乏发现力,发明力,创造力,创新力。结果,中国学生年年可以出一大批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冠军、优胜者,却只能相隔多年并只有极个别人成为菲尔兹奖、诺贝尔奖获得者。结果,中国学生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高考状元、尖子进入北大清华等最高学府,然而国家的自然科学,尤其社会科学难以出现一等奖,学术一流的重大成果。 

  这是谁之罪?又是谁之过?是教师有病造成的?是领导外行导致的?是应试教育惹的祸?是教育模式的必然结果?是国家计划体制的自然弊病?有意识形态的背景?有传统文化的遗毒?有社会历史的根源?所有这些,都只是患有学习重病的外因而已。内因还是你自己,是中国学生本人,因为你自己才是,学习的主体,学识的主人。要找原因,还是先找内因,再找外因,然后综合治理。


·上一篇文章:家长必读: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学习习惯
·下一篇文章:要想学习好,你须注意培养这十个学习习惯


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:
http://www.gkby.cn/news/xxljy/131125162437J0802F404DD01KKGAFK6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