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:周大平
中新网10月15日电 今年大学生毕业生择业中,人情、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相对降低了,这是中国国家“十五”重点课题《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》研究做出的判断。但《瞭望》杂志刊文指出,许多大学生的择业之路却并未因此变得平坦,“人格缺失”将越来越凸显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障碍。 文章说,专家呼吁,新时期的大学教育应当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,着力造就健全的人格,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成熟的人格基石。 文章援引国家教育研究所高教中心主任李志仁的话说,上学和工作是两码事,考试成绩好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表现优秀,实际工作中名校的毕业生也未必比其他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更高,能力更强。国外一位教育专家说过,在学习过程中,更多的是智商在起作用,但要做一个完整意义的人,当好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,更多是情商在起作用。中国的大学教育对情商的培养还很欠缺,这种欠缺在名校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。 文章说,当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公司无一例外地把专业素质、学业成绩只作为考核人才的一个基准,而把学习能力与意识、正直、诚信、谦虚的品质与待人接物的能力作为最重要的条件(家长学院:给您不一样的教育视野!)。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多年来恰恰忽略了关于“人”的因素,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成长中的致命缺陷,有人称之为“大学培养人才的方向性迷失”。 作者认为,人格的形成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终极产物。文章援引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夏中义的话说,需要让大学生在校时能直接体悟且认真尝试“精神成人”。而一个年满18岁的大学生,从生物学和法学层面讲算是长大成人,但如果面对多元文化选择,到毕业时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抉择承担力,就不能算作精神成人。(来源:《瞭望》杂志作者:周大平)
·上一篇文章:“超级中学”其实是“教育工厂”
·下一篇文章:学习力是每个学生的生命之根
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:
http://www.gkby.cn/news/jygc/1361103016G5JF22II5C5E7J7J4574.htm
相关内容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余建祥 |